关于印发 《包头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包安委会发〔2021〕15号)
发文时间:2021-12-08
资料来源:包头市应急管理局

包头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

衔接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依法惩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急管理部 公安部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的通知》《自治区应急厅 自治区公安厅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及相关日常执法活动。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移送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主要包括下列案件:

(一)重大责任事故案件;

(二)强令、组织他人违章冒险作业案件;

(三)危险作业案件;

(四)重大劳动安全事故案件;

(五)危险物品肇事案件;

(六)消防责任事故、失火案件;

(七)不报、谎报安全事故案件;

(八)非法采矿案件;

(九)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物案件;

(十)非法经营案件;

(十一)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案件;

(十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件;

(十三)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案件;

(十四)妨害公务案件;

(十五)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案件;

(十六)故意杀人案件或者故意伤害案件;

(十七)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案件;

(十八)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破坏易燃易爆设备、重大飞行事故等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其他犯罪案件;

(十九)法律法规规定其他涉及安全生产的犯罪案件。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移送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和公安机关有关立案活动,依法实施法律监督。

第五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协作,统一法律适用,不断完善案件移送、案情通报、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

第六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嫌安全生产犯罪的问题线索,或者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查处有关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发现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应当依法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处理。

第二章 日常执法中的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

第七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的,应当立即指定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组成专案组专门负责,核实情况后提出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书面报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3日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准移送的决定。批准移送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不批准移送的,应当将不予批准的理由记录在案。

第八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应当附下列材料,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一)案件移送书,载明移送案件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名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罪名、案件主办人及联系电话等。案件移送书应当附移送材料清单,并加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章;

(二)案件调查报告,载明案件来源、查获情况、嫌疑人基本情况、涉嫌犯罪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处理建议等;

(三)涉案物品清单,载明涉案物品的名称、数量、特征、存放地等事项,并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现场笔录等表明涉案物品来源的相关材料;

(四)附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检验报告或者鉴定意见;

(五)现场照片、询问笔录、电子数据、视听资料、认定意见、责令整改通知书等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

对有关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还应当附行政处罚决定书。

第九条 公安机关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移送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应当出具接受案件的回执或者在案件移送书的回执上签字。

第十条 公安机关审查发现移送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材料不全的,应当在接受案件的24小时内书面告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3日内补正。

公安机关审查发现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移送材料不全、证据不充分的,可以就证明有犯罪事实的相关证据要求等提出补充调查意见,由移送案件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补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公安机关可以依法自行调查。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应当自接受案件之日起3日内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涉嫌犯罪线索需要查证的,应当自接受案件之日起7日内作出决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自受案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相应退回案件材料。

对属于公安机关管辖但不属于本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在接受案件后24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对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应当在24小时内退回移送案件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作出立案、不予立案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书面通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对移送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公安机关立案后决定撤销案件的,应当将撤销案件决定书送达移送案件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并退回案卷材料。对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可以同时提出书面建议。有关撤销案件决定书应当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三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公安机关,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接到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通知书后,认为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决定立案的,可以自接到不予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提请作出不予立案决定的公安机关复议,也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提请复议的文件之日起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公安机关的复议决定仍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3日内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公安机关逾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以及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

第十五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建议人民检察院进行立案监督的,应当提供立案监督建议书、相关案件材料,并附公安机关不予立案通知、复议维持不予立案通知或者立案后撤销案件决定及有关说明理由材料。

第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立案监督建议进行审查,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予立案、立案后撤销案件的理由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7日内说明理由。公安机关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回复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后撤销案件理由充分,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应当作出支持不予立案、撤销案件的检察意见。认为有关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收到立案通知书后,应当在15日内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不移送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的,可以派员查询、调阅有关案件材料,认为应当移送的,应当提出检察意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检察意见后3日内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人民检察院。

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符合逮捕、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批准逮捕、提起公诉。

人民检察院对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依法应当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可以同时提出检察意见,并要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时通报处理情况。

第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移送。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相应罚金。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作出的警告,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停止执行。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原则上应当在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法院作出无罪判决或者免予刑事处罚后,再决定是否给予行政处罚。

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前,已经依法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依法折抵相应罚金。

第三章 事故调查中的案件移送与法律监督

第二十条 事故发生地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安全生产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

第二十一条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安全生产犯罪的,事故调查组或者负责火灾调查的消防机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事故调查过程中,事故调查组可以召开专题会议,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通报事故调查进展情况。

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对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立案侦查的,应当立案之日起3日内将立案决定书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人民检察院和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 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上级公安机关采取挂牌督办、派员参与等方法加强指导和督促,必要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直接组织办理。

第二十三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同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的事实、性质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以及责任追究有意见分歧的,应当加强协调沟通。必要时,可以就法律适用等方面问题听取人民法院意见。

第二十四条 对发生一人以上死亡的情形,经依法组织调查,作出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或者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书面调查结论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将该调查结论及时抄送同级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 证据的收集与使用

第二十五条 在查处违法行为的过程中,有关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全面收集、妥善保存证据材料。对容易灭失的痕迹、物证,应当采取措施提取、固定;对查获的涉案物品,如实填写涉案物品清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由法定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意见。

在事故调查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事故调查组的安排,按照前款规定收集、保存相关的证据材料。

第二十六条 在查处违法行为或者事故调查的过程中依法收集制作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等证据材料以及经依法批复的事故调查报告,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事故调查组依照有关规定提交的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由其成员签名。没有签名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等提出异议,申请重新检验、鉴定、勘验或者检查的,应当说明理由。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同意。人民法院同意重新鉴定申请的,应当及时委托鉴定,并将鉴定意见告知人民检察院、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可以由公安机关自行或者委托相关机构重新进行检验、鉴定、勘验、检查等。

第五章 协作机制

第二十八条 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同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牵头,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为成员,也可邀请监察、司法部门参加。各部门明确1名负责人,并指定1名工作人员为联络员,负责联络和接洽。联席会议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通报本地区安全生产情况、查处安全生产违法犯罪案件情况以及一定时间段安全生产执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

第二十九条 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助配合机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执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以及处理投诉举报中发现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遇到抗拒执法、干扰执法、扰乱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现场、不按规定履行事故赔偿义务等情形的,公安机关应予以司法干预,协助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开展日常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对行为恶劣尚不构成犯罪情形的,公安机关应当视情节予以行政处罚或训诫。

第三十条 建立疑难案件咨询机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可以就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证据的固定和保全等问题咨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就案件办理中的专业性问题咨询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受咨询的机关应当及时答复;书面咨询的,应当在7日内书面答复。

第三十一条 建立司法结果公布、送达机制。人民法院应当在有关案件的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规定及时将判决书、裁定书在互联网公布。适用职业禁止措施的,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10日内将判决书、裁定书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应当将判决书、裁定书送达罪犯原所在单位。

第三十二条 建立司法建议、提醒机制。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发现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或者有关部门在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方面存在违法、不当情形的,可以发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有关生产经营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提出建议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第三十三条 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每年定期联合通报辖区内有关涉嫌安全生产犯罪案件移送、立案、批捕、起诉、裁判结果等方面信息。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涉嫌犯罪案件网上移送、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网上通报、网上监督。有关部门要确定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信息交流、案件移送、线索通报以及案件查处的协调配合。

第六章

第三十四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