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齐心协力建包钢
发文时间:2023-06-21
资料来源:包头市应急管理局

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齐心协力建包钢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

图片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出了“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同时登载了《保证重点,支援包钢》的社论。全国上下,各地区、各企业、各部门积极行动,掀起一个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


一号高炉里燃烧的激情岁月


2021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第一批3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包钢一号高炉就是其中之一。62年前,内蒙古第一炉铁水从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也流传至今。


钢铁被称为“工业的粮食”,钢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为加快钢铁工业发展,“一五”期间,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重建设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三大钢铁基地。其中,包钢是国家在民族地区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1953年,为了支持白云鄂博矿藏顺利开采、推动包钢建设,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达茂旗牧民群众,毅然将坐落在白云鄂博主峰的巴音宝格达敖包迁移到了现在的地址,白云鄂博山方圆40里居住的牧民也全部迁到了别处居住。白云鄂博从昔日的山包到今天的盆地,达茂旗的牧民为新中国献出的不止是源源不断的铁矿石,也是一份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赤子之心,展现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1954年,年仅19岁的葛桂林随绥远省军政委员会包头市工作团从山西老家来到内蒙古,同年8月调到包钢工作,一干就是40年,离休后依然在包钢关工委任职,把一生奉献给了包钢。他说,正是支援包钢建设的这一大批人,铸就了包钢精神的内核“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


1957年,蒙古族军人呼尔宝音从部队转业来到白云鄂博铁矿,他主动选择了十分辛苦的操作穿孔机的工作。鞍钢来的师傅知道他普通话不太好,就耐心地手把手教,帮助他只用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技术要领。他说,在零下40℃的冬夜,大家住在单薄的铁皮房子里,火炉子烤着前胸,后背却是冰凉的,可是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没有一个人叫苦。当年,有很多像呼尔宝音这样的蒙古族工人,他们在各地师傅的精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技术,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生产实践中把自己锻造成一块素质过硬的“好钢”。


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为此,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人民日报》号召“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全国上下迅速掀起支援包钢的热潮。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最终有8万多名创业者扎根边疆。


当时包钢建设地还是一片荒滩,环境艰苦,物资匮乏。但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大量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机关干部、知识分子、退伍军人和建筑工人,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源源不断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包头,和当地各族群众一起战风沙、斗严寒,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建设中。


图片

包钢建厂开工典礼大会


感受着振奋人心的时代脉动,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也前往包钢。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他说:“我的书房下就是马路,马路上24小时机械喧腾,汽笛长鸣,就像最热闹的繁华街道一样,都是拉建材的车辆。我认为这就是时代的声音。”很快,他就创作完成了电影剧本《草原晨曲》,用文艺的手法生动展现了牧区人民保卫祖国、支援包钢建设的生动画卷。玛拉沁夫作词的电影同名主题曲《草原晨曲》也唱响大江南北。


在全国支援的热潮下,包钢的建设以超常的速度进行着。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提前一年建成我国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20天后,周恩来总理来到包钢,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


包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内蒙古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包钢相继拆除老旧设备,但一号高炉依然矗立,她已成为包钢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60多年来,包钢累计产钢超2.6亿吨、实现利税830亿元以上,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有三分之二的钢轨来自包钢;“西气东输”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钢结构领域,包钢的无缝钢管占据一席之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都有包钢稀土产品的身影;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高铁线路铺着包钢制造的钢轨……


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8万多各族儿女风餐露宿、手拉肩扛,才能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为支援包钢建设和白云鄂博铁矿的开发,蒙古族群众让出牧场、迁移敖包,书写了“各族人民建包钢,内蒙古儿女献宝藏”的动人篇章。


图片

2021年3月,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走进包钢宣讲



来源:中共达茂联合旗委员会办公室 


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附件